我的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 教学名师  »

校级教学名师何东健教授

    何东健,男,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任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何东健教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年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勤奋敬业,勇于改革,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校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爱岗敬业、锐意改革,教改成果突出
    该同志承担“数字图像处理”、 “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科技动态”、“计算机基础”等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贯于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02年校教学状态评估信息工程学院获优秀,主持的“面向21世纪计算机教学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03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讲的“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门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3年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1、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明确重点、难点,规划好讲课的内容、采用的媒体形式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课堂讲授思路清晰、重点难点、表达准确,教学效果好。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师生互动或学生为主的教学组织方法,如课堂讨论、学生报告、小组交流、撰写科技论文等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对知识点的理解清晰,重点、难点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文献整理、归纳能力、科技论文撰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自己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体会传教给学生,向学生传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思想,在理论部分的讲授中,引入大量演示、实物和实例,使理论问题具体化;实习内容具体、要求明确、实习素材齐全;开展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全面复习和掌握所学内容,独立完成多媒体软件,刻录成光盘提交。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优化课堂讲授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新技术
    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和经典内容,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补充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数字录音笔等先进数码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流式媒体技术、视频编辑技术,DVD制作技术等新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
    5、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自行开发的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并向学生提供优秀站点和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6、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主持“面向21世纪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课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能力培养、科学考核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1)建立了由信息技术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等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2)实施模块化教学,做到因才施教;(3)由传统授课向多媒体教学转变;由课堂集中教学向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转化;(4)探讨并实施集体上机老师辅导、综合作业、集中训练等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5)网上考试与笔试结合,考核科学、全面;(6)编写了校改配套教材、开发出配套的网络课程;(7)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课件和网站设计等,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7、积极进行教材建设,主编出版教材4部,主审出版教材2部;开发制作“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网络课程3个。
    二、在农业、生物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研究方面特色明显
    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生物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体等方面研究。曾主持和承担部、省级科研项目14项,取得科研成果8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
    1、主持的“6BP-26型粮食剥皮机”获渭南行署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和陕西省优秀新产品奖(1987);
    2、完成的“山茱萸去核机研制” 1990年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1992年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三发明人);
    3、第二主持完成的国家85攻关项目子课题“4LZ-1.4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研制”,1993年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1994年获首届杨陵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像奖;
    4、主持的“组合吸孔气吸式排种器研究”获1991~1994中国农机学会青年进步奖(1994);
    5、在农业部“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及机具的试验示范”项目中,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2BFS-3施水免耕播种机”1997年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1999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研制的“一种播种机开沟器”1998年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7、主要参加完成的“2MBL-2/6型小麦起垄覆膜沟播机”和“8PJ50-100型卷管式喷灌机”,1998年9月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
    8、作为主要发明人发明的“小麦起垄覆膜沟播机”、“绞盘卷管式喷灌机”1999年获准授予实用新型专利;
    9、“一种牙嵌式离合器离合机构”2000年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10、主持的“农产品品质无损测定技术研究”、“植物生长信息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研究”(主持人)等项目,在图象处理的基本算法改进和农产品品质的计算机视觉检测理论和方法上,均取得了创新成果。
    近几年来,结合教学和科研,出版《实用图像处理技术》专著1部(98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编出版《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与WEB编程》教材3部,主审《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大学信息技术》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有6篇被EI收录,11篇论文被世界三大农业文献库CAB Abstracts和AGRIS收录,14篇被《中国农业文摘》等重要期刊转载。
    三、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成绩突出
    1、2000年负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广泛调研,根据社会对信息类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大胆进行培养计划的改革,在保证厚基础的前提下,加大实习、实验比例和实践环节,及时增加JAVA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课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2、负责“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的申报,积极组织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现状,找准专业定位和特色,撰写申报材料,“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以高分获得批准,2004年招生,实现了计算机学科硕士点零的突破。
    3、主持“农业生物信息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校重点项目,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物技术,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农业创新人才”为目标,建成国内农业院校先进的智能化系统开发实验室和生物图像处理与识别实验室。
    4、投入很大精力规划、申报校计算机教学实习中心,建设中积极协调,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由12台服务器、45台交换机和1000台Dell计算机组成的宽带、高速计算机教学实习中心,为全校计算机信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了优越条件。
    精心进行学院综合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建立了包括电子学、单片机与接口、计算机组成、网络与通讯原理、计算机控制、FPGA等实验室组成的院综合实验室,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共享,并在设计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5、建立了计算机视觉及多媒体应用实验室,并主持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开发。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和“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的申报作出了贡献,现为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整理日期:2006-01-11 21:24:22  访问次数:30010